二十四節氣小寒︱寒從足下生溫水泡腳驅寒防病 宜白蘿蔔煮湯清積滯溫補食療勿過度 - 健康蘋台

宜做輕量運動 忌出大汗易受寒

今日1月5日,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小寒。雖然這個節氣稱之為小寒,但根據氣象記錄,小寒卻比大寒冷,可以說是所有節氣中最冷的節氣。「寒從足下生」,相信來到小寒的時候,大家都已經開始手腳冰涼。從中醫角度而言,足部保暖不只是局部的保暖,而是人整體抗寒防病的一個方法。所以,堅持用溫水泡腳,或利用艾灸刺激湧泉穴,皆能

達到「驅寒防病」的功效。

另外,⺠間有一個說法:「冬天動一動,少鬧一場病;冬天懶一懶,多喝藥一碗。」雖然天氣寒冷,但輕量的運動鍛煉還是不可或缺。如今疫情期間,人們減少外出活動,更讓人感到疲乏困倦。在家中練習瑜伽、跳舞、體操等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,但須要注意運動量不要過大,切勿大汗淋漓,以減少損耗陰液。再者,出汗後毛孔打開易受寒,所以運動後切記擦乾皮膚,並換上乾爽衣物。

冬吃蘿蔔夏吃薑 清解食積

到了小寒,南方的風俗習慣是吃糯米飯,配上炒香了的臘味、花生、葱花等。這些食物的脂肪含量特別高,有助禦寒。但須要注意的是,糯米黏性大,且臘味屬於肥甘厚膩的食物,不容易消化,平常容易脾胃不適的人不宜多吃。香港的氣候不算太冷,所以進食溫補食物時切忌過量,適量的牛肉、羊肉、南瓜、腰果、淮山、芡實、核桃等能補益身體,驅寒溫陽。有時,過度進食一些禦寒溫補的食物,例如打邊爐、羊腩煲、蛇羹等,反而造成腸胃積滯,出現口腔發炎、咽痛口臭、便秘等等不適,在冬天更為常見。遇上這樣的

情況,不妨用白蘿蔔煮湯,所謂「冬吃蘿蔔夏吃薑」,一來清解食積,二來也可以補充水份和營養。

撰文:香港註冊中醫陳曉昕

Previous
Previous

冬季流感 |中醫推薦冬季保健湯水 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及冬季流感 - 黃巴士